【原创】 “完美产品”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与功效(5)

我的日志

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纤维织炎、颈肌肩肌腰骶肌劳损、肋软骨膜炎、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延迟、骨不连等
风湿病是一个总概念,是多种慢性疾病的统称,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症、纤维织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这类疾病病因不甚明了,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与周围组织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现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可发生关节残疾与内脏功能衰竭。其中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骨关节炎等3种慢性关节炎的患者在我国就超过1亿人。而求医最强烈的一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另一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最高的是骨关节炎,目前已出现在50%以上年龄逾50岁的人中。
    骨关节炎又称风湿性骨关节病、风湿性骨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退行性骨关节病 (以下简称骨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关节滑膜等多种组织的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骨质增生、相关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骨关节病变常发生在受力最多的膝关节、髋关节和活动较多的颈椎、腰椎等处。颈椎病、膝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髋关节病、慢性腰骶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等等均属骨关节炎。
    一般认为,骨关节炎的发生与炎症、外伤、劳损等有密切关系。目前,对该病尚无针对病因的满意疗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常用的临床手段包括软骨保护药物的应用(如软骨素类、透明质酸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类),关节镜手术,关节清理修整术,关节置换等。对症治疗虽能暂时减轻症状,但因不能去除病根,症状也会逐年加重,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骨关节炎也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之一,其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提高肌力,改善功能,防止畸形,长期控制,从而提高工作与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祖国医学认为,“骨之症必根于内”,肾虚是骨关节炎发病的根本,而瘀血阻络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现结合文献资料,探讨骨关节炎与肾虚血瘀的关系,旨在为本病的中医治则提供参考。
    1.肾虚与骨关节炎
    肾虚的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肾虚为整体功能低下与失调,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下丘——垂体系统所辖的靶腺如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等在结构与功能上均有异常变化,微量元素减少,红细胞钠泵活性降低,微血管数目减少和口径缩小,表明衰老指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代谢紊乱等。肾虚可以从诸多方面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病。
    (1)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对生物体有强大破坏作用,与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表明,骨关节炎患者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紊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苷肽过氧化物CAT的活性下降,过氧化脂质、丙二醛、脂褐素含量明显升高,提示病变局部组织细胞清除自由基能力受到抑制,过量的氧自由基可以破坏关节软骨纤维,损伤软骨细胞,从而导致软骨损伤,且肾虚病情愈重,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愈低。
    (2)微量元素——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必需微量元素锌、铁、锰等含量低于正常人,而微量元素(如锌、铁、锰)含量下降,均可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下降,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加重骨关节炎发展。肾虚时,患者微量元素也有明显改变,研究显示肾虚者血清锌、铬、钙、锰、钴等含量均降低。
    (3)酶——多种酶类对软骨基质的破坏可以加重骨关节炎的病变。如胶原酶主要破坏Ⅱ型胶原,中性、酸性蛋白淀粉酶促使透明质酸酶链接部分断裂,这些酶的活性在骨关节炎的软骨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升高最明显。肾虚者可见多种酶活性有变化,如GDH、MAO、SDH、LDH等活性升高。运用补肾中药后多数酶活性趋于正常,阳离子制剂也可以降低病变部位有害酶的活性,抑制骨关节炎的发展。
    (4)性激素——雌、雄激素是人体最主要的性甾体激素。临床观察显示,绝经期前后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血清E较正常人降低;而中老年男性骨关节炎患者的性腺功能也往往较低。血清睾酮低于正常人,提示雌、雄激素对关节软骨的保护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进而导致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关节软骨的软骨细胞内,存在高度特异性的性激素受体,性激素与软骨上的受体结合时能调节软骨胶原与弹性硬蛋白的合成,当性激素水平下降时,这些生理作用发挥失调,从而引起软骨退变。而性激素,水平下降是肾虚的重要表现之一。
    2.血瘀与骨关节炎
    几乎所有的骨关节炎患者都有疼痛,其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与血瘀有关,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血瘀,最终结果是经脉痹阻、气血不畅而引起骨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失常。研究表明,血瘀症的病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等,骨关节炎往往也存在这种病理改变。
    (1)血液流变学——骨关节炎患者的局部骨髓血红细胞压积升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正常人升高,出现静脉瘀滞。表明血液的流动性减小,血液的粘滞性增加,浓稠度增大,凝固性与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又可进一步促使血液动力学异常,从而加重骨关节炎的局部血液瘀滞状况。
    (2)骨内高压——骨内高压是形成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胀痛、静息痛的直接原因。临床研究发现。所有骨关节炎患者都有骨内高压与骨内静脉瘀滞这两种病理的存在,导致骨内动脉灌注减少,骨内血流动力状态改变以致氧供不足,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关节内高压还可使滑膜的血流量减少,静脉瘀积致使滑膜分泌酸性滑液,关节软骨因此而发生退变。另外,滑液与软骨下骨的酸性改变,也可引起组织中软骨蛋白多糖的中性蛋白酶释放从而使关节软骨降解、消失。
    (3)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参与骨关节炎病理过程,且与肾虚有关。研究证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与微循环障碍存在着相互的因果关系,氧自由基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而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增高。同时能介导血管运动,抑制或损害血管运动功能,导致微循环的有效灌注量与微血管内流体静压改变,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调,组织水肿。一些氧自由基代谢失衡性疾病多兼瘀症,而瘀症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基代谢紊乱,其原因就在于此。骨关节炎患者出现的血瘀症在一定程度上与氧自由基代谢紊乱有关。
    因此,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在于原发性的肾虚和继发性的血瘀。两者相互联系,虚可致瘀,瘀又加重虚,虚和瘀导致骨关节炎发生,故补肾活血办法是提高镇痛、抗炎、针灸、理疗、按摩、膏药等传统治疗方法之疗效的主要原则。临床证实,“完美保健食品”均能预防氧化损伤,调节炎症反应,保护软骨细胞并维持软骨的完整性,延缓软骨内胶原的破坏与性质改变,抑制滑膜炎症与增生;对骨的成熟和完整性,以及防止骨关节炎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关节炎的发病初期,活血作用对病变发展的防治作用较好,而随着疾病的发展,补肾法在治疗中渐显优势。因而在完整的治疗法则中,早期可以偏重于活血化瘀,病久则可侧重于补肾。同时,还应强调肌力的锻炼和关节活动范围的保护,所有的关节活动尽可能在关节无负重时进行。
    类风湿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内脏损害为主,并且可侵犯全身各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则以骨关节的病变为主。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炎症性、进行性、对称性、破坏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感染等有一定关系,是一种多发的疑难病症,全国发病人数高达500万以上。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或红肿、热痛,严重者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肢体畸形、关节强直(僵硬)、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命质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起被称为“慢性癌症”。
    据调查,许多患者由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规律和治疗原则不够了解,失去了早期治愈的机会,以致丧失劳动能力或造成残疾。同时,也给了某些医家、厂商和不法之徒的行骗机会,他们把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西药掺入所谓的“纯中药”中,使患者感到有“立竿见影”之效,以致把激素当成止痛药,痛了就吃,形成依赖,不久就逐渐出现激素的毒副作用,给病人留下终身的后遗症。
    调查表明,类风湿病患者求医时容易陷入几个误区。一是在发病初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觉得大小关节或腰、肩、背、腿的疼痛,还不影响生活、工作,就不在意,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导致关节变形或脊柱强直。二是有些患者虽到医院检查治疗,但见好就收,发作再治,以致时好时犯,病情多年不能控制,直至发展成中晚期。三是有些病人求医心切,听信某些医疗宣传与药品广告如“包治包好”等,结果破财害命。所以有病一定要早查早治,哪怕是一个手指或足趾疼痛超过六周,或腰、背、膝、髋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就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确诊。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目前仍属病因不明的世界医学难治之症。比较得到公认的治疗原则是: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发展,改善晚期症状,矫治障碍关节(如进行关节清理、关节成形、关节置换等手术)。关键是抓住早期治疗,在骨质尚未破坏、关节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尤其是早期抓紧应用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某些生物制剂,临床效果很好。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在发病后2年内是不可逆关节损伤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这种损伤成立,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就不易奏效。因此,不能把风湿病看作是良性的功能障碍性疾患,而应视为局部破坏性恶性的器质性病变。对中晚期只能控制发展,减轻症状,但绝不能以肿痛好转或消失为准,必须以骨质破坏修复光滑,关节间隙模糊(炎症现像)吸收,关节间隙见清晰,以及化验各种指标恢复正常为标准;中期患者则以可恢复工作与生活自理,才能算作临床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
    “完美产品”(如矿物晶、活立多、营养餐、健怡茶、高纤乐等)辅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是:在急性发作期,应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要合理、正确地使用激素与免疫制剂,尤其对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危重患者还要大剂量进行“冲击治疗”,或仅用小剂量不足以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以致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到了稳定期,则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功能性保健品(完美产品)调理,不可紧抱着激素不放,无控制地使用,一味追求血清抗体阴性而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此时用中药和“完美保健品”扶正祛邪,益气扶元,调脾固肾,从人体内平衡机体系统,调节患者内分泌与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临床受益率,然后逐渐撤减激素,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总之,风湿病是慢性难治病,时好时坏,治疗时间往往持续很长,病人在治疗中容易丧失信心与耐心。尽管如此,由于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正规治疗,效果比较满意。而病人必须认识到,目前许多风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只能缓解与控制病情,广告上许多的“3个月包治”、“X元可完全康复”等等肯定在骗人。同时也应该了解治疗风湿病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出现疼痛,服药缓解疼痛的同时,不要忽视治本;当疼痛结束后,要坚持继续治本。因此类顽症痼疾往往“水中有火”,病根难除,所以要长期用药治本。耐受性与适应性极好的“完美产品”是辅助治本的较好选择,适宜长期调理,对改善全身机能状况,延缓、控制甚至逆转病症,提高临床受益率和生命质量,大有裨益。
    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意外伤害已成为34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骨折发生数量已较过去成倍地增长,其中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是当今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据统计,相当一部分骨折病人会出现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俗称“骨不连”,尤其以腿部胫、腓骨骨折和上劈肱骨骨折最为多见。由于断端不愈合,瘢痕组织乘“隙”而入,断裂间隙逐削口大,造成功能丧失和疼痛,以及局部肌肉萎缩。常用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瘢痕并植骨,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原因,新植入的骨头有可能被“吃掉”,形成“手术—不愈合—再手术—再不愈合”的恶性循环,称“难治性骨不连”。
    骨折愈合过程的长短,与机体的损伤范围、性质、组织再生能力、以及年龄营养状况、药物影响、内分泌代谢、基础疾病和局部血液供应、神经支配等等有关。  骨折及其术后,配合应用“完美产品”,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与睡眠状况,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减少局部的肿胀;能够调整内分泌,补充骨骼修复过程中必需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和氨基酸、维生素,从整体调理机体机能,十分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其次,有利于骨折局部血液供应的重建和血肿的吸收,改善骨折端血运不良以及成骨细胞数量少、活性不足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含量减低的状况,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诱导骨骼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促进骨痂生长,加速局部的成骨和骨重建作用,促进骨折修复。第三,在改善骨再生、骨再生愈合的同时,能促进软组织也同步再生延长,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软骨退变;强健筋骨,恢复肌力,改善关节僵硬,屈伸不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受益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骨折术后早期使用活血祛瘀之剂固然重要,但并不急于此,而应当首先注意患者胃肠功能与睡眠。如术后胃纳佳,夜眠安,则正气充沛、精力旺盛,这将非常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如不顾及于此而单独施以活血祛瘀之剂,则不但因为活血药物多而影响食欲、有碍胃肠功能恢复,且脾胃失健,影响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吸收利用,活血祛疲也难获良效。故术后应把调理脾胃功能和睡眠放在首位。
    现在,当骨折发生后,人们的治疗期望不仅仅是能够早期愈合,更期待着在骨关节损伤治疗后能充分恢复受伤肢体原有的外形、长度和关节活动功能,并且希望在治疗过程中使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生命质量。
    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和术后发热、疼痛、粘连、虚弱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外科和妇产科、五官科手术并发症、后退症及其他医源性疾病等
    外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是指术后发生的一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症。一切大、中手术均可引起胃肠道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尤其以胃肠道手术更为常见,是外科手术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程度差异较大,轻的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功能减退症状,重者可因进食少,频繁的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造成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导致大肠菌群失调,菌毒易位;也有出现急性胃扩张、肠麻痹和肠梗阻,术后出现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进食、营养物质的摄入与吸收,加之术前、术中和术后机体自身与疾病的消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术后恢复,乃至造成健康与营养障碍;并出现相应的其他方面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乃至多器官衰竭,危胁生命安全。所以有效地治疗、控制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这一并发症,特别是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生命质量的意义。中医中药对此并发症的综合调治、调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病因病机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是由于在原有病变基础上,与麻醉、手术和腹内炎症,或创伤、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全身营养不良、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有关,从而扰乱了人体各系统正常的功能与内环境的稳定,特别是胃肠道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如果是消化道手术,则因手术造成的消化道器官整体结构的破坏,其解剖与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器官、系统的正常消化、吸收、排泄等代谢功能因手术或手术切除而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从而发生手术后消化道功能紊乱这一并发症。
    临床表现
    术后肠胃道功能紊乱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除了固有的手术性与病灶性疼痛外,主要以消化道不适为主,轻重程度不一。轻症者仅表现为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以及心律快、发热、倦怠、疲乏、眩晕、头昏或头痛、失眠等术后常见的虚弱症状。严重者上述症状明显,同时因严重的吐泻造成机体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相应症状。脱水严重者可因低血容量出现休克症状,如眼球凹陷、皮肤弹性降低、神经精神障碍等。严重的吐泻使胃酸大量丧失,体内丢失过多的CL和K等,造成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由于循环功能障碍还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
    此外,长期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可造成机体营养障碍,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代谢紊乱,加上疼痛等引起的情绪低下、食欲减退,特别是术后禁食而使能量不足,肌肉组织与脂肪组织消耗,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症状和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虚弱性病症,甚至发展成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衰竭的动态变化的衰竭死亡,大大降低了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愈合质量、生命质量。
    中西医结合的手术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课题,不但在急腹症、严重创伤、烧伤、较大手术和外科感染方面,能缓解危急情况、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变急腹症为择期手术、大大降低手术期风险,而且在术后促进机体机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防止治疗术后并发症、后遗症,改善手术过程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减少抗生素应用与肠外营养支持,为外科手术期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于外科手术或其他外科治疗,重要的环节之一是防治胃肠功能紊乱与肠循环衰竭。中医中药疗法主要以调治为主,激发机体整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在尽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维护胃肠粘膜的屏障功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和毒素易位,促进胃肠消化吸收与蠕动,排泄肠道内毒素,维护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平衡,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抑制促发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失控的胃肠道机制,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效果。
    “完美产品”(如矿物晶、营养餐、活立多、健怡茶、高纤乐等)以及大黄等中草药,在手术前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具有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机体的适应原作用,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代偿力、应激力、耐受力和适应力,并能加快炎性病理产物在血中的吸收或排泄。此外,胃肠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必须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促进肠道排气,以及必要的肠道抗生素应用。营养餐可促进肠蠕动,利于肠道排气,而且有很好的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的作用。
    手术期间应减少“二管一禁”(即胃肠减压、输液和禁食),减轻痛苦,提高临床受益率,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手术后期应主要治疗和预防手术后脏器功能紊乱与术后并发症。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脏器功能紊乱有:胃肠运动麻痹、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症、ROUX-Y肠滞留综合症、假性肠梗阻,以及胆道动力功能障碍等,虽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呃逆、肠鸣音减弱,以及肛门不排便、不排气等。治疗主要是疏通肠道,恢复其传送、吸收的消化功能。根据中医学“六腑以通为顺,通则气血活;不通则痛”的观点,通里攻下是治疗的关键,活立多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因此适合术后脏器功能紊乱的治疗,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最常见的是肠粘连的预防与治疗问题。通常情况下,腹腔手术后患者在12~24小时内肠蠕动完全消失,24小时后部分恢复,但仍不能正常向下运动排气的,需48~72小时才能完全恢复。如果手术过程时间延长,手术创伤过大,以及术后腹腔并存出血与感染因素,不但影响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而且因创伤炎症、出血和异物存在,损伤并刺激腹腔,引起浆膜炎性反应,甚至形成粘连。因此,术后肠粘连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而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是一个重要环节。胃肠功能尽早恢复,不仅减少了粘连,防止术后并发症出现,而且随着食物的摄入,体力迅速恢复,精神好转,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受益率和愈合质量,提高生命质量。
    另外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较严重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促发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的主要病理环节,而失控的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又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
    首先,胃肠道是促发与(或)加重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手术后、感染后的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重要靶位之一。研究证明,经久不愈的胃肠粘膜损伤,使胃肠道内细菌和毒素不断侵入循环系统,导致全身白细胞系统,尤其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持续激活,连续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失控,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其次,胃肠道功能障碍时,肠内营养被迫中止。如果胃肠粘膜屏障遭到破坏,肠道内细菌和毒素则乘“隙”侵入肝内,加之药物、肠外营养、脓毒症等对肝脏的影响,患者常出现肝功能障碍,肠静脉营养也往往被迫中止。由此提供人体热卡的两根“生命线”被中断,引发患者体内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感染与脓毒症加重,因而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能量代谢障碍—自身抵抗力降低—脓毒症加重—肝、肠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的级联反应。这是危重者常见的一个“死亡循环”一旦出现,则预后凶险。
    因此,维护胃肠功能及其粘膜屏障完整性,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抑制促发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失控的胃肠道机制是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关键之一。
    第三,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在肝内进行的生化反应达500种以上,含有700多种酶,是集代谢、分泌、解毒、排泄、屏障等重要生理功能为一体的生命器官,是机体防御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当肝脏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时,最先受到打击的是肝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线粒体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力降低,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含量不足,引起能量代谢障碍,甚至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导致整个肝功能受损,使脂肪乳剂、氨基酸和葡萄糖等静脉营养支持被迫中断。胃肠道往往是外科、严重创伤、烧伤、休克、重症感染等打击的“中心”器官,常不能作为营养支持的支柱,进而也出现体内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感染与脓毒症加重,从而出现上述的“死亡循环”。
    因此,肝与胃肠功能的保护程度是能否成功救治危重病人的关键。
第四,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细菌被杀灭后菌体溃解,即可生成内毒素。如轻度感染,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可以清除生成的内毒素,不至成为机体的危害因素;若重度感染,抗生素治疗使菌体溃解生成大量的内毒素,超出了网状内皮系统可以清除的阈值,从而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威胁患者的生命,使机体的生命器官的细胞与亚细胞遭受中毒性损害,导致多器官衰竭的发生。重症感染性多器官衰竭,给予清除病灶和有效抗生素治疗后依然死亡,死后尸检没有感染或加重感染的证据,但研究证明,死因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随着国际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内毒素对机体的危害是间接的,而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炎性介质的危害却是直接的。它(其他还包括严重创伤、化学中毒、严重感染等)会迅速激起体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应激物质与致病性介质,如毒素、抗体、炎性因子、变性蛋白、免疫复合物等,这些致病因子相互诱导,形成致病介质网络效应,往往在治疗性药物还没有发挥疗效前,就已致人于死地。
    内毒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物质,几乎对人体各个系统的脏器均有损伤作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引起肠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毒素吸收,加重毒血症,甚至导致多系统的多器官衰竭。在这病理过程中,开放的、与外界环境交换频率最多的肺往往是首发器官,肠道细菌库是“发动机”,可见“肺与大肠相表里”、胃肠功能障碍、衰竭与急性肺损伤 (A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呼吸窘迫综合症)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比较常见的危险组合。
    因此,维护胃肠菌群屏障功能,加快肠道内毒素排出,清洁肠道,增加肠系膜血流量,抑制多种致病菌,防治“肺与大肠功能障碍”这一危险组合的打击,是抗内毒素治疗与救治危重患者的又一关键途径。
    配合运用完美产品和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低聚果糖、双歧杆菌等系列制剂,具有驱邪扶元、抗毒扶正的攻补兼施或泻实补虚的功效。
    第一,能有效清除胃肠实热积滞,抑制多种致病菌,促进肠蠕动,加速病菌、毒素等糟粕的排泄,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改善肠道血液运行,维护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抑制肠腔菌毒易位而移居肝脏、脾、肺和肠系膜(主要在淋巴结);防治或减轻内毒素致肠道粘膜屏障的损伤和破坏,保护肠粘膜茵群屏障,防止肠源性脓毒症的发生。
    第二,能明显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调节脏腑机能,使气血流畅,打通各路排毒管道,加快炎性病理产物的排泄和体内毒素的消除,减少内外源性毒素的吸收,降解或灭活血液循环与消化道中的内毒素,减轻内毒血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能保护肠粘膜屏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的耐受性,并通过调节炎性化质的释放及其反应,或阻断炎性介质效应,使其恢复至接近正常细胞因子的网络水平,达到促炎与抗炎平衡的作用,从而降低全身炎症反映综合症对肺、肝、肠和心脏等器官的损害,保护脏器功能,阻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病理环节,逆转其病理过程。
    第三,能提高应激状态下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改善肠、肝、肺、肾等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状态,抑制肝脏内炎性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保护线粒体,稳定溶酶体膜,提高病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力,减少肺功能和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后遗症,增强机体整体的抵抗力、应激力和适应力。
    第四,能改善机体微循环与血液流变性,抑制自由基反应,减少脏器组织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控制心衰与多器官衰竭;并能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或阻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有效降低“肺与大肠功能障碍”和“死亡循环”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受益率和愈合质量,提高生命质量。

«上一篇:“完美产品”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与功效(4)   下一篇:“完美产品”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与功效(6)»

评论(0) 点击次数(3758)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