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zhengang2046

 

文章数量:235

点击人次:966297

博文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
“基因算命”

我的日志

花1000美元可预知疾病?[@more@]


在昨天举行的“2006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创新与科技发展战略论坛”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谈到将来可以用1000美圆为一个婴儿测定全部基因组,这样就可以“预知他(她)长大后会不会得上高血压、乳腺癌或者糖尿病”。不过诺贝尔获奖者厄尼斯特·巴特勒先生好象并不领情,一点面子都留没给他,演讲一开始就说公众“接收的信息很多都是夸张的”、“责任并不只是在媒体,科学家有时候也要负责”。他说“比如有个著名的科学家是搞基因组计划的,他就跟我们说,有人把一个孩子带到医生那,这个小孩的母亲只要通过一个很简单的仪器就能把他的基因告诉医生,医生看一下就能知道这个孩子以后有什么的生活经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非常危险了,因为如果公众觉得我们的DNA关系到我们身体和生活的秘诀,那么实际上就是夸大了它的作用。”不过他还是承认:“现在我们可以得到DNA的序列,并且可以得到基因表达的特征。”

我并不是一个迷信权威的人,我希望能用每个人都能进行的逻辑推理对两位学者相互矛盾的话进行论证。而这一论证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假设现在就能用1000美圆为一个婴儿或任何人绘出他的全部基因图谱,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我们依然无法从他的基因图谱中准确地知道他未来的命运,因为在他三万多个基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功能和表达特征是当前已知的。再假设,倘若他的DNA中所有三万多个基因的全部功能与表达特征现在都是清清楚楚的的,那他的未来是否就已经大致决定了呢?答案或许是“是的”,但有件事应该不可能:人类所有的疾病和其它特征仅用这三万多条基因就可以完整地系统地无一遗漏地表达出来。比如,小小的感冒。

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假如某个婴儿检测下来,35岁时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00%,那他在35岁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呢?服用胰岛素吗?如果他坚持服用胰岛素(或采用其它针对性预防方法),到了35岁时,他是否还会得糖尿病呢?“基因检测”或者说“基因算命”在这里就陷入了悖论:如果35岁时还是发作,那说明这“命”算得很“准”,但算出来有什么用呢?不管怎么预防,病还是得犯,不但多个心理负担,简直就是“宿命”;如果35岁时这病没有发作,胰岛素或其它预防方法起效了,那这命算得就不准。当然对于后者,算命家可以说:正是因为我给你算出了命,你积极进行了预防,所以它才没发作。OK,推而广之,假设一个人三万多条基因检测下来,所有疾病在未来一生中会不会发作、何时会发作的可能性都开列了出来,他能不能规避掉所有这些可能,由此长生不老呢?如某某人所说,可以“活到1200岁”?

应该承认,“基因算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则报道说某地的“基因检测”都是老先生老太太在做,生意还特别好,做之前都要插鼻管,象煞有介事的。多大年纪的人了,还需要用“基因检测”来算命?来看看几十年后自己会不会得地中海贫血病、塞白氏症以及前面于军先生提到的“高血压、乳腺癌或者糖尿病”?我甚至怀疑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神算子X半仙”--就是那些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员啦--给他们在头上插草标他们都会认为是正常“检测”程序的一部分。

«上一篇:算算你能建立多少人的团队   下一篇:绿谷制度解析»

评论(1) 点击次数(2744)
评论(共1条评论)
  • 王雅虎 说:伪科学是如何出笼?

    2006-09-24 11:00:44

    基因检测目前尚无标准!预防疾病在于营养均衡,在于生活有规律,在于乐观心态!! 基因的病变与生活环境等因素有观!!扩大其词,后果显而易见!!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